描述
阿勃勒原產於喜馬拉雅山東部或西部,臺灣於 1645 年引進,栽培普遍。阿勃勒一詞是波斯語音譯,當時應是指波斯皂莢之類的商旅貿易植物,不過阿勃勒名字原意已難考究,據說可能是從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時代就已開始筆誤。
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和庭園植物,屬於落葉大喬木。樹高10-20公尺,傘形樹冠,樹皮呈灰白色,幹直平滑,老幹則呈厚麟片狀剝落。
阿勃勒是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小葉片長橢圓形,像羽毛紋路一樣地沿著葉軸兩邊排列;”一回” 指的是羽狀複葉中,沒有重複發出,也就是只有一回而已。葉子是粉蝶幼蟲的食物,所以在樹頂附近,常可以見到像花朵一樣的黃蝴蝶飛來飛去,那就是蝴蝶媽媽在找葉子產卵;再者,因為幼蟲的體色和葉片顏色很接近,也有保護作用。
阿勃勒的花序是總狀花序,花瓣呈蝶形,花色金黃;每年5-7月開花,成串的金黃花朵繽紛搶眼,此景致就如同它的英文名字「黃金雨」(Golden Shower Tree) 。
阿勒勃是泰國的國花,當地稱為「Dok Khuen」,其黃色的花瓣象徵泰國皇室。它也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「邦花」,當地稱為「kanikkonna」,是當地新年典禮使用的花卉。
阿勃勒的果實是長條狀的黑色莢果,一條條垂掛在樹上。成熟後會一一掉落,剝開後會發現裡面就好像是一間間的房間,每一間都有著一顆種子。成熟的果實裡面有黑色泥狀的果泥,種子嚐起來的味道酸甜,不過果泥味道比較刺鼻,像是發酵過的醬膏,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試試看。不過,要注意果泥很黏手,不容易洗掉哦。
阿勃勒果實是合法的食品原料,可供茶包、膳食調理包原料,它也具有緩瀉作用,可做為改善便秘的偏方。但根據食藥署在2020年7月份曾提出,近年國際間發現它的果實成分恐有肝毒性,且有醫師發現,有人撿拾阿勃勒果實吃,會出現拉肚子、頭暈等症狀。所以食藥署預計2021年起,限制阿勃勒果實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。
更多介紹 More inform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