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
木麻黃(殼斗目木麻黃科木麻黃屬)又名:木賊葉、番麻黃、黃木麻、麻黃、馬尾樹(中國)。花期-4月~6月、果期-7月~11月,原產地-澳洲、馬來西亞、印度、波里尼西亞、緬甸、非洲。1896年~97年由日人森尾茂助由小笠原群島引入台灣。在台灣廣植於濱海地區作為防風林之用or為行道樹,因耐乾旱、強風、鹽風,為目前主要之海岸防風及攔砂樹種。又材質堅硬,可供製作器具及做建材用;樹皮可提煉栲膠。
木麻黃顯而易見的植株主體,是細長絲條狀綠色的莖,長得又細又長像針葉,因此常被民眾誤認為是它的葉。枝上有很多小節,很容易拔開,每個節上有退化的細齒狀葉,輪生於莖節上,這才是它真正的葉。
木麻黃是少數具有根瘤的非豆科植物,由於根瘤裏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,因此極能耐於貧瘠的土壤。
木麻黃是強陽性樹種,生長期間喜高溫多濕。適生於海岸的疏鬆沙地,在離海較遠的酸性土壤亦能生長良好,尤其在土層深厚、疏鬆肥沃的沖積土上更為繁茂。土壤以中性或微鹼性最為適宜,而在黏重土壤上則生長不良。
一般木麻黃多做為海岸防風林的造林樹種,海岸及小海島總是不可避免地有較高的地下水位,因此木麻黃造林約三十年後便開始衰退,大樹的生長趨於遲緩,林下發芽的小苗也難以存活,其實適當的疏伐以給予充足的光線,是可以延緩木麻黃的衰退的,但這又悖離了造林的宗旨。因此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林相變更,在木麻黃林之下開始種植陰性樹,以待將來長成取代衰退的木麻黃。